论坛问题精选:
超融合为什么对私有云部署具有意义?
回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业务需求角度来看看企业用户对私有云的核心诉求有哪些?
- 业务更“敏捷”的需求
企业在传统的 IT 架构下,用户基于业务系统的资源需求,独立采购软件和硬件设备;一般需要经历:预算-测试-招标-采购-部署-应用上线等流程,整个过程复杂、耗时,很难做到业务快速上线的目标。企业用户对私有云的一个核心诉求是:资源可方便地进行交付,引入更多自动化功能帮助企业缩短业务系统的部署与发布流程,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 业务更“稳定”的需求
企业中有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被要求提供 7*24 的不间断服务,事实上,数据中心一直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包括停电、网络故障、硬件故障等问题都有可能影响业务的可用性。特别在传统架构下,随着 IT 规模增大,数据中心引入了更多不同的设备以及技术,增大了运维的复杂性,使得企业的 IT 管理员经常上演“消防员”角色,即便是这样也难以达到“不间断”运行的目标。因此企业构建私有云另外一个重要诉求是:私有云应该具备更简单的运维,更高的容错性,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故障自愈功能;支持远程站点的灾备方案,甚至是本地与“多云”之间的容灾。
- 资源交付更具“弹性”的需求
在传统架构中,基础架构资源往往是基于某个业务系统上线而建立,与业务系统有比较强的耦合关系,资源之间无法流动,容易造成资源孤岛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另外一个的问题来自于资源建设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管理与扩展成本比较高。企业用户对私有云的另外一个期许是:改变原有将零散资源进行统一纳管的思路,建设统一资源池,实现更灵活的资源划分与交付;资源应具备“弹性伸缩”特性,可对资源进行生命周期管理,既可迅速扩展资源规模,也可以及时回收“闲置”资源进行重分配。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超融合的架构构成和特点
以 SmartX 超融合为例分析超融合的构成和特点:
1.超融合是以基于商用服务器硬件,以软件定义的方式和分布式架构为用户提供集成虚拟计算、虚拟存储及虚拟网络等基础架构服务。
2.超融合只是一种部署架构,分布式块存储对传统存储的替换是变革的核心,并可以支持第三方虚拟化平台或集成自有的虚拟化平台;
3.超融合集成了软件定义、分布式和集成部署带来的优势,形成了强大敏捷但又简单的基础架构。
最后,看看超融合在私有云方案中的定位与作用
根据超融合的架构和特点可以看出该技术为私有云的 IaaS 层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和简单的基础架构资源池化方案,超融合帮助 IasS 层轻松地完成了基础架构的的“云化“改造,使其具备 Scale-out、软件定义等等特性,从而带来以下价值:
为私有云提供稳定,高可用的基础架构
- 超融合集群一般由 3 个或以上节点组成,以分布式架构进行部署,可有效避免单点故障,并能提供故障自愈功能,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
- 凭借超融合存储与计算融合的架构以及软件定义能力,可提供原生的异步灾备甚至双活基础架构。
易于管理
- 超融合帮助私有云非常简单地完成基础架构的虚拟化,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无须为不同的设备考虑虚拟化的方案,降低方案的复杂性。
- 支持集成 VMware vSphere 和 KVM 等主流虚拟化软件,用户端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弹性的分布式架构
- 超融合集群可以通过增加/删除节点,安全、轻松地完成资源的在线扩容/缩容,不影响正在运行的业务。
- 超融合拥有强大的 scale-out 能力,性能可随集群规模增大而获得线性增长。使得私有云可以有一个按需投入的基础架构。
软件定义模式带来成本优势
- 超融合技术支持普通商用服务器硬件以及使用以太网进行传输,避免使用价格高昂的专用硬件,有效降低私有云中的硬件采购成本。
- 超融合技术的特性是在每个服务器节点都能同时提供计算与存储能力,架构精简,资源占用更低。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经典的超融合主要是定位在存储、计算资源池的升级,如果用户有类似自服务、资源自动审批等进一步的云化需求,可以选择 CMP (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平台构建一个灵活开放的私有云平台。我们将在后期对该方案展开介绍。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经典的超融合主要是定位在存储、计算资源池的升级,如果用户有类似自服务、资源自动审批等进一步的云化需求,可以选择 CMP (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平台构建一个灵活开放的私有云平台。我们将在后期对该方案展开介绍。
详细内容推荐阅读:《超融合正在成为构建私有云“基石”的主流方案,但其中关系你了解么?》
SmartX 私有云解决方案详情与资料下载请点击 :SmartX 企业级私有云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