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X 趋势分享

SmartX 趋势分享”由 SmartX 团队内部分享的权威机构市场报告、全球重要媒体文章精选整理而成。内容涉及现代数据中心相关产业趋势以及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全球用户需求与实践前沿洞察。 在新年初始,我们将通过系列文章解读 Gartner 基础设施 Hype Cycle,为您的 IT 技术路线规划提供参考。

在 Hype Cycle for Infrastructure Strategies, 2021 报告中,Gartner 描述了基础设施策略中三十项最受关注的创新,并定义和分析了每项技术对企业的价值、采用水平和预期的未来增长速度。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解读云计算、私有云、软件定义网络、超融合、云管平台等已经处于爬升复苏期或生产成熟期、并将在两年内达到最终成熟期的技术。

关于 Gartner Hype Cycle:

Gartner 自 1995 年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旨在帮助客户跟踪技术的成熟度和未来潜力,其将技术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关键阶段:

技术萌芽期(Innovation Trigger):潜在的技术突破即将开始。早期的概念验证报道和媒体关注引发广泛宣传。通常不存在可用的产品,商业可行性未得到证明。

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早期宣传产生了许多成功案例 — 通常也伴随着多次失败。某些公司会采取行动,但大多数不会。

泡沫破裂谷底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随着实验和实施失败,人们的兴趣逐渐减弱。技术创造者被抛弃或失败。只有幸存的提供商改进产品,使早期采用者满意,投资才会继续。

稳步爬升复苏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有关该技术如何使企业受益的更多实例开始具体化,并获得更广泛的认识。技术提供商推出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更多企业投资试验;保守的公司依然很谨慎。

生产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主流采用开始激增。评估提供商生存能力的标准更加明确。该技术的广泛市场适用性和相关性明显得到回报。

软件定义网络 (SDN)

Gartner 将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用于设计、构建和运营网络的架构方法,通过将网络拓扑与控制平面解耦,提高敏捷性和扩展性,其重要性在于带动了自动化、编排和可编程能力方面的创新,进而推动了 SD-WAN,微分段、品牌白盒交换机 (brite-box switching) 和软件定义分支(SD-branch)的发展。

SDN 最初由学术界推动,大型网络运营商随后加入,寻求借此推动传统专用网络解决方案的创新。Gatrner 指出,真正的 SDN 技术在企业级市场还没有大规模接受,供应商普遍使用非 SDN 技术作为营销噱头,对用户来说可能导致误解与错误引导。

用户建议

– 不要被营销噱头所蒙蔽,不要相信供应商所说的 SDN 已经是商业化产品,也不要讨论或规划部署该技术。SDN 并不是解决当前企业网络挑战的有效办法。

– 专注于减少或消除“人为中间件”(类似于手工操作)问题。在过去二十年中,传统网络解决方案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网络自动化将有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减少人为失误,增加公平性、敏捷性以及降低成本。

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

在 Gartner 的定义中,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产品取代了传统分支路由器。基于业务或应用政策、集中政策与设备管理、VPN 以及零接触配置等,SD-WAN 可交付动态路径选择。SD-WAN 产品基于广域网传输,不因特定运营商而有所差别,并且能跨 WAN 链接创建安全路径。SD-WAN 既可以基于硬件,又可以基于软件,可以由企业直接管理,亦可嵌入到管理服务。

由于 SD-WAN 提高了企业广域网的站点可用性、成本与性能,用户对 SD-WAN 产品的兴趣很高。Gartner 预计 SD-WAN 部署将继续快速增长,未来三年达到 20% 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其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更多的应用从私有数据中心转向公共互联网、原本转向混合或仅互联网 WAN 传输的企业正驱动转向 SD-WAN 产品等。但是,仍面临着预算不足、分支可用性不足、以及现有 WAN 边缘产品(防火墙/路由器)已经能够满足客户业务需求等多方面的挑战。

用户建议

– 在将应用迁移到公有云、构建混合 WAN、设备报废或托管网络服务协议该续签时,再通过部署 SD-WAN,更新分支机构 WAN 设备。

– 将不同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列入候选名单,进行相关的试点项目,通过一套完整彻底的流程来选择 SD-WAN。

– 让网络安全团队参与到设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因为 SD-WAN 所支持的混合 SD-WAN 直接影响安全控制的部署,例如防火墙和安全网关。SD-WAN 应该与 SASE (安全接入服务边缘)架构结合起来进行设计。

私有云(Private Cloud Computing)

Gartner 将私有云定义为仅有一个组织使用的云计算,或确保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完全隔离的云计算。作为云计算的一种形式,私有云计算的自助服务和使用计量背后是完全的自助服务和自动化,无本地化要求,也无需由企业所有或管理。

私有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数据和应用无法在公有云保存,或需要在特定地址或本地保存、公有云服务提供商无法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以及虚拟化技术、平台级服务的发展。但是,企业在构建私有云的过程中,面临着定制化成本高,结构复杂、后期维护和创新压力大,以及搭建支持现有应用的私有云需要大量非标准工作,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动化水平等挑战。

用户建议

– 首先评估第三方产品,尽量避免自己搭建私有云。

– 如果旨在提高 IT 效率或现有应用的现代化水平,建议组织选择云使能技术,而非云本身。

– 首先关注业务和应用需求,以此决定云服务产品。

– 关注适合云模式的服务:标准、大容量和自助服务;对敏捷性和扩展性有要求的服务,以及短期内的需求。

– 搭建或购买的私有云服务应具备与公有云互操作、集成或向公有云迁移的能力。

– 管理工作范围应从小范围开始,根据业务实例扩展。

– 积累多云管理能力,而不是局限于私有云。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Gartner 将云计算定义为一种计算方式,在这种计算方式中,可扩展、弹性的 IT 能力通过互联网技术以服务的形式交付。

Gartner 认为云计算的主要优势是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敏捷性、速度,激发创新等。每家 IT 公司都有云策略,可能有些策略称之为“受云启发”的策略更为适合。用户不太可能完全抛弃本地部署,但是从公有云获取更多服务的趋势仍在继续。

虽然云计算的热度高峰已过,但云计算的子类目,例如私有云计算、混合云以及分布式云,持续为云计算的热度加持,同时,边缘、分布式云、多云和云原生。这些概念让云计算持续保持热度,与此同时云计算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包括驱动下一代颠覆。

但是,Gartner 也指出,云计算的技术成熟周期已经超越了正常范畴,Gartner 技术成熟曲线并不衡量某种技术或概念的热度究竟有多大。像云计算这样热度非常高的名词,在技术成熟曲线上已经超越了任何概念。“云”这个概念继续被不同的供应商和用户延伸和过度使用。在很多情况下,云的真实价值被掩盖或受到损失。

用户建议

– 要求供应商明确云计算。Gartner 对云计算的定义和描述会有一定帮助。Gartner 的概念和描述与其他权威机构,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标准是一致的。

– 审视具体的使用场景和工作负载,将你对云计算的理解与潜在的供应商进行匹配,专注于具体的细节而不仅仅是笼统的云计算概念。

– 谨防因为错误地原因采用云计算,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由于炒作,对云计算仍然有很多迷思。

超融合(Hyperconvergence)

Gartner 对超融合的定义是将存储、计算、网络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复杂度并提升可扩展能力。多台服务器可以组合为集群,创建共享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池,实现便捷的使用。超融合的销售模型包括一体机,使用认证硬件软件交付和服务订阅。

Gartner 认为超融合架构能够帮助 IT 领导者有效应对新增业务需求,通过模块化的、小增量的方式实现升级,避免三层基础设施架构中的大规模升级。对于中型企业来说,超融合可以实现标准化;大型组织的远程站点需要在本地边缘基础设施上实现类似云的管理效率。对于它们来说,超融合架构拥有独特价值。

由于超融合简化管理,降低了组织招聘相关专家的压力,对于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组织,业务规划周期较短,混合云交付相关的IT规划周期较长,采用超融合是最好的选择。超融合市场的主要用例包括:数据中心引领的“混合云”云管理、VDI和“边缘/物联网”远程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当部署在超融合基础架构上时,为纵向扩展架构(而不是横向扩展)设计的应用程序不太可能满足成本/性能预期。同时,对于大型组织而言,超融合部署仍将是另一个需要管理的孤岛。

用户建议

– 对最为看重敏捷性、模块化增长和简化管理的组织,为混合云基础设施实施超融合。

– 创建超融合架构需要满足几个需求:计算、网络和存储更新周期的一致性、整合预算、运营和容量规划、目前运营中仍有孤岛的组织还需要再培训。

– 对各种故障场景下的指定路由器和网络进行测试,不同状况下解决方案的差别很大,包括:故障下的性能表现,恢复完全保护状态的时间以及可容纳的故障数量等因素。

– 可以选择超融合一体机以满足高容量边缘部署中向下缩容优化资源的需求。

– 确保集群足够大,以满足单节点和双节点故障期间的性能和可用性需求,并要求概念验证测试任何可能存在的性能异常。

云管平台(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s)

Gartner 定义云管平台(CMPs)为帮助机构管理私有、公有和多云服务和资源,功能涵盖配置和编排,服务请求管理,库存及分类,监控和分析,成本管理和资源优化,云迁移,备份和灾备,以及身份、安全和合规。这些功能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产品或是一套方案来实现,有一定集成度。

企业部署 CMP 平台(往往是更大产品套装中的一个部分)以提升敏捷性,降低提供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达标的可能性。Gartner 指出近期 CMP 市场聚焦在控制企业过度开支,以及避免安全问题。企业在采用云服务时应避免这两个问题。

用户建议

– 权衡整体的需求,包括纵向的需求: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 (平台及服务)和 SaaS(软件即服务)以及横向的需求:本地、公有云和边缘。

– 确定首选的服务商模型,再选择使用原生云服务还是 CMP。如果用户重视云服务提供商的深度,选择原生云服务;如果希望跨云供应商获得广度,那么则选择 CMP。

– 界定组织的功能需求,再确定功能相关工具的使用。因为没有一家厂商可以提供整体的云管理解决方案,用户需要将云管理或传统管理工具进行集成。

– 确保配备 CMP 平台的运营人员,规划新的角色,例如云架构师。

– 开发财务和容量管理的技能。

– 通过多云管理平台(MCMP)或材料成本管理系统(MCMS)建立统一的消耗层,从而提升多云采用模式的聚合、集成、定制和治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