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针对 VMware 2025 年 4 月调整后的产品组合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不同用户使用情况给出详细的应对策略,干货满满,建议收藏阅读!重点内容包括:

  • VMware 产品变化梳理
  • 不同用户如何选择应对策略:评估角度与应对思路梳理
  • 延伸讨论:现阶段如何对 VMware 产品进行全栈替换?

您还可查看VMware 国产化替代专题页面,并下载《VMware 国产化替代专题》电子书,一键获取完整替代方案。

自博通收购 VMware 以来,不少用户都在关注 VMware 替代的相关问题:调整后的产品组合和订阅模式对我有什么影响?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原有产品?现阶段有必要替换掉 VMware 吗?如果想要替换,该如何实现?……为了帮助用户合理应对,本文将为大家梳理 VMware by Broadcom 一系列的产品变动,同时基于不同用户现阶段的使用情况,评估不同应对策略的优劣势与具体实现方案。

VMware 产品变化梳理

自 2023 年底,VMware by  Broadcom 进行了一系列订阅模式与产品组合调整:

  • 2023 年底,VMware by  Broadcom 宣布所有“VMware by Broadcom 解决方案向订阅许可证的过渡,并停止销售永久许可证、永久产品的支持和订阅(SnS)续订以及混合购买计划/订阅购买计划积分(HPP/SPP)”。
  • 2024 年初,VMware by  Broadcom 将原有的 50+ 独立产品精简为 4 个产品组合和附加产品(Add-ons)的形式,包括面向中小型企业轻量级虚拟化需求的 vSphere Essentials Plus Kit(VVEP)和 vSphere Standard(VVS)方案,和包含更多功能的企业级方案 VMware vSphere Foundation(VVF)和 VMware Cloud Foundation(VCF)。
  • 2024 年底,VMware by  Broadcom 宣布 VVEP 方案停止售卖,并提供了一个新的 vSphere 产品的使用方案——vSphere Enterprise Plus(VEP)。这一方案允许用户使用更多高级虚拟化功能,包括分布式交换机、DRS、虚拟机加密、SR-IOV、vGPU 等。
  • 2025 年 4 月,VMware by Broadcom 进一步对产品组合进行调整,从 2025 年 4 月 10 日起,停止在 APJ(亚太和日本)地区提供 VVS 方案,并为每个产品组合设置了“最低购买 72 核(core)”的数量限制。

目前(2025 年 4 月)VMware 提供的四类产品组合及其组件如下图所示。

注: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vSphere Standard(VVS)将不再在亚太和日本区域提供。

对于国内中小型企业和 VMware 轻度用户来说,这一系列调整将在较大程度上提升 VMware 使用成本,降低选择灵活度:

  • 由于 VVS 和 VEP 方案仅提供虚拟化和集中管理服务,用户若想使用 vSAN 或其他服务,只能订阅 VVF 和 VCF 这两种企业级方案,且方案包含的 vSAN 容量存在限制(每 CPU Core 250 GB / 1 TiB),如要使用更多存储容量则需要额外购买 Add-on 许可。
  • 即使用户使用的 CPU 核数不到 72,也将按照 72 核的标准进行收费。
  • 对于亚太/日本区以及希望使用高级虚拟化功能(如采用 vGPU 技术支持 AI 大模型)的用户,只能选择 VEP 或包含更多组件的方案,无法订阅 VVS。

应对策略:继续跟随还是寻找替代方案?不同用户如何选择?

面对 VMware 的收购风波和一系列订阅模式、产品组合、许可模式调整,不少用户会犹豫,是继续使用原有 VMware 产品,还是采用新的产品组合,或是转向其他替代方案?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用户都必须立刻决定是否要对原有 VMware 产品进行替代或更换为新的产品组合。用户的“决策缓冲时间”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 原来订购的产品服务是否即将到期?如果用户使用的产品服务即将到期,由于无法按原价格续保,可能必须选择使用新的订阅许可,或者停止对原产品的使用。如果不进行续保,相关系统可能不得不“裸奔”(即在没有官方支持服务的情况下继续运行)。虽然在不进行版本升级和功能更新的情况下,部分业务也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运行,暂时不需要更换产品,但缺乏原厂技术支持终究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点。
  • 仍在使用中的 VMware 产品是否需要进行版本升级或扩容?版本升级一方面可以增加功能、提升性能、修补 bug 和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正在使用的系统可能需要随业务规模增长而扩容。如果不采用 Broadcom 的新订阅模式,将无法对原先使用的 VMware 产品进行升级或扩容。在没有版本升级或扩容需求的时期内,不必急着做出更换产品的决定。

用户在“决策缓冲期”内,需要根据当前系统对于现有 VMware 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可替代的产品和方案进行调研和充分测试验证,才能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VMware by Broadcom 的订阅模式与产品组合调整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企业用户的决策期越长,未来可能面对的风险也将越大。

以下,我们也将深入分析 Broadcom 进行的产品和订阅模式调整对不同类型用户带来的影响,帮助原 VMware 用户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案,更好地适应、利用新的产品组合和订阅许可模式。

一、仅使用 vSphere 的用户

VMware 企业产品的核心是计算虚拟化平台 vSphere(包括 vCenter 作为其管理平台,以下不再重申),其丰富的虚拟机管理功能、灵活性、易用性、稳定性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在 VMware 原有的客户群中,很大一部分用户仅使用了 vSphere。

若基于 Broadcom 新方案使用 vSphere,国内用户需至少以订阅方式购买 VEP 产品包。要选择使用 Broadcom 的新产品订阅方式,还是其他厂商的虚拟化产品,用户需要考虑的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1. 原业务系统对 vSphere 虚拟机的依赖程度

vSphere 作为最成熟的 Hypervisor,已经被大量客户用于承载生产经营的核心系统。 不过,由于 VMware 在 2025 年的调整中设置了“最低购买 72 核”的规定,并且取消了亚太区 VVS 的销售计划,国内中小型用户的订阅许可费用将大幅增加。

若出于成本考虑,或不执着于 VMware 的用户,可以考虑其他成熟的虚拟化替代方案可以选择。2024 年 Gartner《Market Guide for Server Virtualization》报告中提到的可选替代产品包括 Red Hat(OpenShift)、Microsoft(Hyper-V)、Nutanix、华为、志凌海纳 SmartX 等。目前,国内的创新虚拟化产品都是基于 KVM 进行开发。在替代产品评估时,用户应该关注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支持能力,以及替代方案在生产环境的落地案例与实际业务承载能力。

欲深入了解 vSphere 替代方案,请阅读:生产级 VMware 虚拟化方案替换路线与评估

2. 原业务系统中使用的存储产品

如果将应用的核心抽象为工作负载和数据,其中数据的载体就是存储。用户在使用 vSphere 时通常依赖外部存储资源,因为单靠节点内部硬盘无法满足生产业务对数据容量和可靠性的要求。将应用从 vSphere 虚拟化迁移到其他系统上时,必须保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因此考虑虚拟化替换时,也必须考虑与之配合的存储产品。

举个例子:假设,用户在原有的 vSphere 环境下使用了第三方存储产品,拥有 200 TiB 的总容量,实际上使用了 100 TiB。那么在迁移到新的虚拟化环境时,转换虚拟机格式过程中,使用中的 100 TiB 数据也将被转移到新环境的存储资源上,但考虑到系统冗余和维持与原有系统相同的容量性能标准,也需要配置至少 200 TiB 的存储资源。这个例子说明,当考虑替换虚拟化核心时,这项工作不仅仅涉及更换 Hypervisor 软件,还需要另行准备一整套完整的新系统。这个新系统除了采购新的虚拟化软件(Hypervisor)之外,还需要新的服务器硬件,以及新存储解决方案配套的硬件和软件。

vmware-by-broadcom-replacement-4.png

vSphere 与其使用的存储必须整体替换

如果当前使用的服务器硬件和存储系统仍然处于有效的服务期,且运行稳定无需重大更新,仅仅为了避免 Broadcom 订阅费用的支出而全面换用新系统,从 TCO 角度计算,未必能实现节省。因此,在做出是否替换虚拟化核心的决策时,用户也需同时考虑由此带来的存储系统的额外开销。

在考虑 vSphere 和存储的替换可行性时,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将 “虚拟机与外置存储分离部署” 的方式升级替换为更加简单、弹性敏捷的超融合(HCI)系统。采用“超融合”思路,可以继续使用 vSphere 作为虚拟化核心,同时以更加经济的分布式存储替换传统集中式存储。这种替换不仅可以实现虚拟化软件的平滑过渡和对原有硬件设备的有效利用,还能够同时实现架构升级,满足应用对存储 I/O 性能的需求,并更加灵活地支持系统规模的扩容。欲深入了解超融合替换 vSphere 和传统集中式存储的优势,请阅读:一文了解信创背景下 SAN 存储转型路线

vmware-by-broadcom-replacement-5.png

以超融合系统对 vSphere 和原有存储进行整体升级替换

二、使用 VMware HCI(即 vSphere + vSAN)的用户

另一些用户不仅使用 vSphere,还同时在使用 VMware 的超融合(HCI)解决方案, 由 vSAN 作为和 vSphere 紧耦合的分布式存储资源池。在 Broadcom 新的订阅产品系列中,不再提供面向 HCI 的专门产品。

原 VMware HCI 用户若想继续使用 vSAN 功能,至少需要购买 VVF 订阅许可。如果用户需要的 vSAN 容量超过 250GB/Core 试用容量,需要在 VVF 基础上从 0 开始按容量购买 vSAN 的 add-on 许可,每份 add-on 许可扩展了 1 TiB 的 vSAN 存储容量。VVF 的订阅许可费用再加上 vSAN add-on 许可费用,可能会让用户继续使用 vSphere 和 vSAN 的总成本高于从前。

而且,在 VVF 的订阅价格中,还包含了另外两种产品:Tanzu Kubernetes Grid 和 Aria Operation(含原 vRealize LogInsight 和 vRealize Operation)。如果用户没有同时使用这些组件的需求,仅仅为了能够继续使用 vSAN 而选择订阅 VVF,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

因此,在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vSphere 和 vSAN 时,用户应仔细计算可能需要的存储容量以及相应的成本,来确定今后的使用方式。归纳起来,用户可以有以下三种选择。

1. 使用外置存储替换/补充 vSAN

我们前面提到过,vSphere 常常与外置存储解决方案配合使用。如果用户高度依赖 vSphere 作为虚拟化核心且希望保留在 vSphere 上运行的虚拟机,但不一定要使用 vSAN 作为存储,可以考虑将大部分数据迁移至外置存储,并配置与原有 vSAN 相同的存储容量。保留的 vSphere 虚拟机仅需要购买 VEP 订阅许可。当然,这将涉及新的外部存储软硬件的选型、测试、购买、部署和迁移工作。用户可以将 VEP 订阅费用加上与新增外置存储的费用,并与订阅 VVF + vSAN add-on 的费用相比较,以确定哪一种方案可以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更经济。

2. 以其他超融合存储替换  vSAN

用户也可以选择使用支持 vSphere 虚拟化的其他分布式存储产品,并与 vSphere 组成超融合系统。这种方式下,用户仅需购买 VEP 订阅许可,辅之以第三方超融合存储许可。相比于采用传统集中式存储,从基于 vSAN 的超融合转为基于其他分布式存储的超融合,可以极大地降低额外的存储硬件投资:因为第三方超融合软件可以安装在 vSphere 虚拟化集群现有硬件上,并不一定需要为存储系统新购服务器。一旦原有 vSAN 上的存储数据迁移到新的超融合存储,原来被 vSAN 所使用的硬盘资源就可以被清空,并可以被重新加入到新的超融合存储资源池中,实现了数据迁移后的硬件重复利用。如果正在使用的硬件仍在正常的生命周期和维保周期内,利旧这些硬件可以节省成本。相比之下,若选用外置存储产品替换 vSAN,则很难利用原有服务器硬件或硬盘。

vmware-by-broadcom-replacement-6.png

保留 vSphere,仅替换 vSAN 存储

在 vSphere 虚拟化集群中内嵌其他厂商的分布式存储组成超融合系统,国内的志凌海纳 SmartX,海外的 Nutanix 都有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详细方案可参见:基于 VMware vSphere 的超融合平台怎么选

3. 对 VMware HCI(vSphere + vSAN)进行整体替换

也可将 vSphere 和 vSAN 整体替换为其他超融合方案。方案评估时,决策者需要综合考量多个要素,确保选出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生产级环境的稳定性、性能、可用性、可靠性,并且在总拥有成本方面具有竞争力。

首先,稳定性是生产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在评估替代方案时,实际客户生产环境中的部署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以确保所选方案的稳定性与成熟度。

其次,在进行具体技术对比时,会涉及到以下方面:

  • 计算虚拟化能力:需要分析不同备选方案所支持的虚拟化类型,以及它们在成熟度和性能上的表现。正如之前提到的,国内的许多虚拟化产品都是基于 KVM 开发的。这些产品在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高可用性、资源负载均衡等基本功能上,看似与 vSphere 相差无几。然而,当具体执行每项功能时,它们在性能、便利性以及执行结果的确定性方面的表现,则需要通过测试或在备用环境中的长期使用来进行仔细评估和对比。
  • 存储虚拟化能力:vSAN 基于 VMware 自有技术,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研发路线图和自我突破能力,并与 VMware 其他产品之间保持良好的兼容性。国内大部分分布式存储是基于 Ceph 或 GlusterFS 进行开发,即便是同样基于 Ceph 开发的存储产品,在与基于 KVM 的虚拟化技术组成超融合系统时,其性能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通过充分的测试对各厂商存储产品实际自主能力和性能表现进行摸底,也要对各厂商采用的存储技术路线和长期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 虚拟化与存储的融合:VMware HCI 可以通过 vCenter 对虚拟计算资源和分布式存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可以通过增购 Aria Operation 产品实现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长期可视化监控和预测分析。客户选择替换方案时,“超融合集群的统一管理能力”也应是重点评估的项目。但对备选替换方案管理界面的要求,不是对 vCenter 界面的“机械复刻”,而是要通过亲自使用,确认集群内的资源管理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图形化和自动化。

此外,软硬件的兼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VMware HCI 是一个纯软件超融合解决方案,它支持多种硬件,并且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兼容性列表。这使得客户可以根据这个列表挑选最合适的硬件规格和组件。对于那些不提供广泛硬件兼容性的超融合替代方案来说,客户可能需要改变原有的采购模式和渠道,且现有的硬件设备在替代方案中可能无法得到重复利用。因此,软硬件的兼容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客户超融合系统的总拥有成本(TCO)。以 SmartX HCI 为例,读者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得详细硬件兼容性信息。

vmware-by-broadcom-replacement-7.png

将 vSphere & vSAN 整体替换为新超融合系统

三、使用 VMware SDDC 解决方案的用户

原 VMware 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解决方案提供了全面而集成的 IT 基础架构,通过多种 VMware 的产品组件(包括但不限于 vSphere、vSAN、NSX、TKG、vRealize Suite),用户可以轻松管理和部署虚拟化资源。

Broadcom 新的订阅产品中 VVF 和 VCF 都包含了多种原 VMware SDDC 方案中的产品组件。二者区别如下:

formvmwareupdate.png

其中,VCF 包含的组件更丰富,可以提供 SDDC 方案使用的功能全集。但在国内使用 VMware SDDC 方案的客户中,大多数只使用了以上 VVF/VCF 产品中的部分组件,如 NSX、TKG、Aria Operation。Broadcom 新方案的 VCF “全家桶”配置超出了大多数国内用户的使用范围。用户如果只因为要继续使用其中的某些功能,而必须订阅全套产品,无疑将导致许可费用的极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SDDC 用户可以考虑采用“先周边,再核心”的分步替代策略。鉴于用户对 VMware 最依赖的产品是计算虚拟化的核心——vSphere,其他组件的替换不会对核心生产系统造成致命影响。因此,目前使用 VMware SDDC 解决方案的用户可以继续使用仅包含 vSphere 的 VEP 订阅产品,并用具有相似功能的第三方软件替换 SDDC 方案中的其他组件。这样,在减少费用的同时,逐步摆脱对 VMware by Broadcom 的依赖。

以下将逐一分析 Broadcom VCF 产品套件中,除 vSphere 和 vSAN(前文已分析)以外,其他主要产品的可替代方式。

vmware-by-broadcom-replacement-9.png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如果选择替换 NSX,将可能遇到业务连续性的挑战,替换难度大;而其他几种产品组件的替换则相对容易。

如果用户正在使用的只是以上 1~2 种产品/组件,其替换过程会比较顺利(除了 NSX),“逐步替代”的策略较为可行且高效。如果用户正在使用上述的全部产品,则不建议采用来自多家厂商的产品进行零星替换。这是因为,所选择的替代产品可能五花八门,将 vSphere 与新引入的各种产品整合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达到熟练的运维水平也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是要么保持原有的技术方案(但需更改为 Broadcom VCF 的订阅许可),要么选择其他厂商提供的一体化“全栈替代”方案。

四、如何全面替换原 VMware 产品构成的系统

以上几类用户在经过对现状和未来需求的分析后,出于成本考虑、信创合规或其他原因,可能最终决定对包括 vSphere 在内的 VMware 产品进行全栈替换。这个“全栈替换”该从何入手呢?

首先,用户应确保维持现有使用 VMware 产品的生产环境稳定运行。同时,开始对虚拟化核心软件 vSphere 的替代产品进行调研和测试。备选厂商最好有能力提供与 VMware SDDC 方案相匹配的全栈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虚拟化计算、存储、网络与安全、容器管理、运维管理、灾备、迁移等全面的 IT 基础设施能力),以减少用户在多个独立厂商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快地形成可用的备选方案。

根据 Gartner 发布的全球《全栈超融合软件市场指南》,目前具备 VMware 替代能力的成熟超融合厂商包括 Nutanix、Microsoft、志凌海纳 SmartX 等。选择替换方案时,需要重点评估 Hypervisor、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网络与安全这三个核心产品组件的功能、稳定性和性能是否满足生产级替换的要求。对“生产级替换”的评估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1. 生产级稳定性、性能和实际案例
  2. 开放性和兼容性
  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状况、自主研发能力、本地服务能力

具体“生产级”能力要求与评估方法,请参阅:生产级 VMware 虚拟化方案替换路线与评估

接下来,基于初步选择的备选方案,构建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平台用于测试,或作为生产集群的备用集群。在这个新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应用迁移、存储迁移或应用重构等方法,将生产环境的应用软件、虚拟机、备份数据转移过来,组成完整的生产系统。随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测试和压力条件下的性能与稳定性验证,才能确保新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可靠性和业务连续性符合“生产级”要求。并且,在 IT 部门人员熟悉了新系统的运维操作后,用户才可以考虑将新生产系统正式代替原来基于 VMware 基础设施平台的系统。 

只有经过以上严谨细致的替换准备,才能确保替代方案顺利接替原 VMware 产品的工作,从而逐步减少对 Broadcom 产品的依赖。否则,如果新系统未经充分验证仓促上线,不断的故障反而会对用户正常的业务开展和后续替换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在选择替换方案时,除了评估软件功能和性能之外,还应当对当前运行 VMware 软件的硬件平台进行评估。如果现有的硬件仍在正常的使用周期和维保期内,应考虑其再利用潜力。尽管这些硬件在替换后不再承载基于 VMware 软件的生产系统,但它们的性能和容量仍能满足生产级要求,应当继续得到妥善利用。一些厂商的整体替换方案要求必须使用特定的硬件型号,无法兼容其他服务器,甚至无法继续使用原有网络设备,这会造成用户资产的浪费。因此,在评估替代 VMware 的产品时,可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实现与现有硬件平台兼容的软件解决方案。这样,在生产系统迁移到新平台之后,新的全栈软件方案也可以在原有硬件资源上运行,作为新系统的备份或其他用途。通过硬件利旧,用户可以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TCO),获得更加经济、高效和可靠的过渡路径。

您还可参考 Gartner 提供的 VMware 整体替换建议:如何制定 VMware 替换方案?Gartner 这样建议|SmartX 趋势分享

总的来说,对于那些过去几年内已经累积了替代 VMware 的产品和技术储备、进行了充分产品选型和方案验证的用户来说,面对 Broadcom 对产品销售和定价模式的改变,现在就可以从容应对,依托于已验证的全栈解决方案,顺利替换掉现有的 VMware 体系。对于尚未进行这些准备工作的用户,现在开始着手也为时不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点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在 VMware 替代这件事上也可以套用这句话:“进行 VMware 替换的技术准备,最好的时间点是一年前,其次是现在”。

以志凌海纳 SmartX 超融合实现 VMware 替代

作为国内超融合软件市场份额 No.1,志凌海纳 SmartX 为用户提供了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存储与全栈超融合基础设施,可助力用户实现不同程度的 VMware 产品替代与架构升级:

  • 使用 SmartX 超融合软件 SMTX OS(内置分布式存储 ZBS)替换 vSphere 和/或 vSAN,降低成本的同时满足国产化替代要求、实现架构升级。
  • 使用 SmartX  HCI 全栈超融合基础设施(含虚拟化、存储、管理、容器管理、网络与安全、数据保护、迁移等)全面替换 VMware 产品组合,一套架构方案实现 VMware 整体架构国产化替代。
vmware-by-broadcom-replacement-10.png

SmartX 分布式存储与超融合核心组件完全自主可控,同时支持 VMware 虚拟化与 SmartX 原生虚拟化 ELF(基于 KVM 开发),在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替代 VMware 的能力已经过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众多头部客户生产环境验证,并具备众多 VMware 虚拟化、vSAN、HCI 和全栈替代落地案例。欲深入了解 SmartX 与 VMware 产品性能对比与替代实践,请阅读:

 

更多资料:

VMware 国产化替代专题

超融合技术原理与特性解析合集(含 VMware 技术对比)

  • 博客文章:

一文解读 VMware by Broadcom 产品组合与用户应对策略

一文了解 SmartX 用户的 VMware 国产化替代实践(含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

生产级 VMware 虚拟化方案替换路线与评估

基于 VMware vSphere 的超融合平台怎么选?

VMware 替代合集 | 技术路线、厂商评估、技术分析与对比

如何制定 VMware 替换方案?Gartner 这样建议

VMware 虚拟机向国产虚拟化平台迁移?一文了解 SMTX 迁移工具原理与实践

对比超融合与 “VMware + FC SAN” 传统架构:4 大差异与 5 大优势(更新版)

继续阅读